龚扇的基本介绍龚扇又称自贡龚扇,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,蜀中名扇之一。四川自贡竹编扇,晶莹光亮,宛如纨绢,驰名中外。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创制已逾百多年历史,是自贡著名的小三绝之一,龚扇的制作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。龚扇是工艺竹编扇,呈桃形...

龚扇的基本介绍
龚扇又称自贡龚扇,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,蜀中名扇之一。四川自贡竹编扇,晶莹光亮,宛如纨绢,驰名中外。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创制已逾百多年历史,是自贡著名的小三绝之一,龚扇的制作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。
龚扇是工艺竹编扇,呈桃形,直径约25厘米,扇面质薄如绢,柔似绸绫,光滑如镜。用象牙或牙骨做扇柄,饰以丝制“流苏”,玲珑剔透。正面对光看,扇面现白色,花鸟人物忽隐忽现;向左边视,花纹闪青色,树叶现白色;向右边视,花纹现白色,树叶闪青色,更为难得的是轻叩扇柄,有悦耳鼓声,让人玩味不已。如此的扇子至少能保存百年。
龚扇制作工艺复杂,是工艺竹编扇,呈桃形,直径约26厘米,使用阴山岁竹为材料。从备料制丝到编织都是一双手和一把刀的全手工操作。龚扇用薄0.01--0.02MM的竹丝对照名家字画,用700--2000根以上的竹丝,形神兼备地将图案跃然于扇面之上。扇面内容取材丰富,有山水人物、传说等。除编织画面外,还要编织边条,上木模,缝锁扇边缘和上胶等,具备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魔力。
龚扇被誉为“中国一绝”,其诀窍是:龚扇从开始到完工分为五个步骤,由制作大师一人完成,而其最大诀窍在于精益求精。第二代传人龚玉璋嫌竹丝粗了,打制了一套刮刀、尖刀、拨针等专用工具,然后用开、减之法,将竹丝刺成绒毛状在画面上表现麻雀的老嫩,用开、破的编织方法将状如发丝的竹丝再行局部刺破,来处置画面人物的眉毛;用青、白竹丝本色来巧妙处置画面、书法、图案的明暗。如此,细微处见神韵,明暗间见匠心,山水人物、飞禽走兽、书法花卉,皆“活”于扇面。据了解,曾有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,需要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,这个看上去无理的需要,龚玉璋经过呕心沥血地反复试验,终于达到了。第三代传人龚长荣编制的《貂蝉拜月》,巧妙地运用龚扇向光、逆光的不同特质,让扇中缕缕轻烟似有若无,含蓄神秘。
商品特征
龚扇一向以薄似蝉翼著称,所以又曾被赞为“蝉翼扇”。扇面仅几钱重,龚扇使用四川特产的一年青慈竹,以无竹花心,无黑黄斑纹,竹质老嫩适中者为宜。竹丝细如发丝,薄似蝉翼,能透光显影。
历史民俗
清朝光绪年间,四川自流井(今自贡)的制扇艺人龚爵五编成细篾竹丝扇,扇面上有“福禄寿喜”等字形,或“喜鹊闹梅”图,深受大家的喜欢。光绪未年,四川“劝业道”周孝怀倡导振兴百业,在全省评选优质手工艺品,龚爵五编的竹丝团扇和成都卤漆、梁平竹帘一块获奖。龚爵五的儿子龚雨璋进一步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。据了解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,需要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,龚雨璋呕心沥血反覆试验,终于编成,从此龚扇名闻遐迩。
获奖荣誉
“龚扇”作为艺术艺术珍品,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馈赠外国元首的珍贵礼品,1953年赠送前苏联领导人,同年参加德国来比锡国际展会获兰色纪念章,1972年赠送英国元首,1991年“中国一绝”专题片中央电视1、二合播出。台湾多家媒体曾先后几次拍摄和播放了“龚扇”制作的全过程,并被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画报》《工人日报》和各级地方媒体多次详细报道和赞誉。曾赴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中国香港区域、中国台湾区域等国家和区域展销,遭到国际友人的广泛称颂。
2019年11月,龚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。
2022年2月,被列入四川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”。